“妈妈微信免打扰”无关孝顺与否/杨朝清 时文

读书郎 2019-1-2 518

这两天,52岁的夏阿姨无意间发现,自己的微信竟然被女儿设成“消息免打扰”。这令她很伤心:原来,当自己给女儿发微信时,女儿的微信却连提示都不会有。夏阿姨的女儿则表示,妈妈太啰唆,好像把什么都寄托在自己身上,微信上不停地发来各种鸡汤和警示新闻。(12月24日《深圳特区报》)

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手段,父母通过发微信的方式来传递自己对子女的爱与关心;然而,父母的善意和热忱,却可能遭遇子女的“不买账”,对父母的精神诉求置若罔闻。另类的“妈妈微信免打扰”,将父母与子女代际之间的观念碰撞和文化冲突呈现出来。

为了避免让年龄上的代沟变成日益加深的鸿沟,一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“慢了一拍”的父母,也通过学习努力跟上年轻人的步伐。当好心好意承受了曲解与误读,当一腔热忱遭受了冷遇,不可避免会让父母们产生失落感与挫败感。更让父母们难以接受的是,一家人本是一个共同体,子女却将自己当成外人。

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创造了“外群体”和“内群体”两个概念,认为人们经由“内群体”不仅可以得到相应的利益,也会对所属群体持有亲切、安全、认同和热爱、忠诚等情感,与之相对应的就是“外群体”。以血缘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,让不少父母渴望和子女保持密切的情感互动;可是,在以自由和权利为核心的个体化思潮的浸润下,许多子女希望和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。

在一些父母看来,子女是血脉的延续,甚至是自己的精神寄托;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不分彼此的,不能像外人那样区分得那样清楚。在一些子女看来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有边界意识,即使是父母,也需要把握分寸。当母亲频繁地发来各种鸡汤和警示新闻,不堪其扰的女儿用“妈妈微信免打扰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
父母们初衷良善的“我是为了你好”,如果不懂得换位思考、不讲究方法,自弹自唱、孤芳自赏,很容易遭遇子女们的抵触和排斥。那些在父母眼中“很有价值”的消息,在子女眼中可能是无用的垃圾信息。不同的人们拥有不同的“意义之网”,导致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对待同一事情截然不同的态度;不堪其扰的女儿用“妈妈微信免打扰”的方式来“自我减压”,何尝不是一种无奈。

急剧的社会变迁,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;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,也需要进行重塑与更新。不论是“朋友圈屏蔽父母”,还是“妈妈微信免打扰”,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给年轻人贴上“不孝顺”的标签并对他们进行污名化,而是要读懂两代人差异化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。即使在微信上减少了联系,年轻人和父母依然可以通过别的渠道进行情感互动。


最新回复 (0)
全部楼主
返回